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JN江南体育蓝海卷成红海!国际竞赛报名网站被挤崩我却听到“割韭菜”的声音
JN江南体育蓝海卷成红海!国际竞赛报名网站被挤崩我却听到“割韭菜”的声音从科创赛道到数学竞赛,从ISEF到IMO,当牛娃家庭发现,各大国际竞赛的获奖台上都站满了华裔面孔时,他们开始另辟蹊径江南体育官方网站,希望找到更独特、小众的赛道。
前几天在冲浪的时候,突然看到有媒体报道:国际写作竞赛“John Locke”的官网,在截止报名的最后一刻崩了!瞬间引发不少同学在社交平台上控诉、求助……
反正,从今年这个竞赛截止报名的一天开始到报名结束后,社交网站上有大量的帖子在讨论、求助关于赶DDL、卡报名、提交失败补救之类的话题,热度远超我想象……
要知道,这是个还相对“年轻”的国际竞赛,官网显示最早一次举办是在2019年,相比起大家熟知的ISEF、IMO、物理碗,很多不太关注国际教育的中国家长,或许压根没有听说过有“John Locke”这么个竞赛。
“John Locke”,又称约翰·洛克论文大赛,是为了纪念英国哲学家和医生John Locke而设立的人文社类论文比赛,涵盖了哲学、学、经济学、历史学等多个领域,全球中学生都可报名。
换言之,它是一个学术论文竞赛,要求参赛者在2000字的论文中体现中清晰的思辨、逻辑和强大的表达能力。
说实话,对普通人而言,大赛的参赛要求是蛮高的,还是全英文写作,显然体制内赛道的孩子不太占优势。所以,这个比赛主要就是给那些目标海外大学的国际娃用来冲背书的。
而这些家庭的焦点都在科创、数学、物化生这些理科赛道上,很少有人拿文科的竞赛来和理科娃拼大学入场券。
所以,John Locke在前几年都是“默默无闻”,2020年时注册人数(注册,不等于最后会报名)只在2K+。
但是到了2024年,官网宣布,今年的注册人数达到了34,823 人,比起2020年翻了十数倍。
再加上这个原本免费的赛事,今年在DDL时出现了网崩问题,引发大家“提交焦虑”,而赛事方又推出了一项新的提交规则——花20美金,你可以延期提交。
这一下,网上关于“割韭菜”的声讨此起彼伏——虽然20美金说多不多,但你一笔,我一笔,大家都交钱求一个“宽恕期”,这不就是一大笔钱么……
总而言之,不管行不行,比赛要参加,名要先报上,哪怕当不了“分子”,也要先给自己当“分母”的机会。
赛事是由位于英国牛津大学的独立教育组织John Locke Institute与牛津、普林斯顿、布朗、白金汉大学教授合作组织的学术项目。单从举办方来看,它有牛津和普林斯顿大学“背书”,可靠、有保障。
最后的获奖者还会有单独的奖项,最大赢家可以拿到价值10000美元的奖学金,并参加牛津John Locke学院的夏校或课程。
如果你在网上百度John Locke,铺天盖地的帖子都会告诉你—— “往年参与该赛事学生录取offer包括普林斯顿、哈佛、耶鲁、斯坦福、芝加哥、伯克利、牛津、剑桥等大学录取”, 并将John Locke冠以 “文科竞赛天花板”、“藤校利器” 之类的美名。
事实上,确实有不少国际牛娃去参加了John Locke。比如网上知名度很高的教育博主“ABCD妈”家的B姐,也参加过,还入围了shortlist。
再加上John Locke自家的官网上,也晒出历届获奖者的大学去向,很多人去了TOP大学,包括八大藤校、英国G5。
这就像“滚雪球”,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,只要和爬藤沾边,就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,参加的牛娃越多,这些孩子里出藤校、牛剑录取的概率就越大,然后大家就越相信John Locke对提升娃的背景有帮助。
如今,这个赛事也已经快要和美国奥赛一样,卷成了华裔娃的天下。翻翻历届的获奖选手,满屏的华裔娃名字。
不仅如此,这个竞赛如今还养活了一大批的机构。这些机构都在晒着自家的学员入围喜报,似乎人手一个shortlist。
只是如此盛况,不禁让人困惑,不知道这样一个原本旨在挖掘深度写作思考能力学生的项目,赛事方、参赛者、机构,如今哪一方更受益?谁又赚得盆满钵满?
原本,娃能入围如此高难度的国际赛事,亲临牛津,确实是非常值得晒一晒的。父母为之骄傲之心,无可厚非。
但我却看到有不少晒娃的帖子,用的却都是“逼”这个词:女儿John Locke拿奖都是我“逼”出来的、我是如何把娃逼成了John Locke大神……诸如此类,林林总总。
虽然写的都是一些攻略分享(不排除也有一些是自媒体的广告),但这样的内容,很容易让人引起误会:是不是只要家长够狠,“逼一逼”,无论娃资质如何、有没有经验、爱不爱写作,都有可能冲击John Locke?
这样一个要求中学生用全英文写作,体现哲学、学、经济学、历史学领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国际赛事,需要选手投入大量的备赛成本,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,且对人文社科领域有兴趣,有想法,那么即使拿奖的机会不大,去锻炼一下也是好的。
而以功利为目的,强迫孩子去比赛,只会破坏掉孩子本身对这个领域的兴趣,得不偿失。藤校招生官也不是单纯看简历上的赛事记录就决定录不录某个学生。
想要升学海外牛校,竞赛、活动固然是重要的“砝码”,但也不是万能的金钥匙。藤校招生官希望看到的,是学生的成长轨迹背后所体现出的持续的热爱,来证明你在某个领域的绝对投入和实力。
当John Locke报名人数飙升,已经不再小众之后,或许有家长会问,那下一个“蓝海”在哪?
高含金量的文科竞赛还有很多,比如HIR哈佛国际评论写作竞赛、Social Justice Awards、Scholar of Tomorrow明日学者心理写作赛/经济学术写作赛 、剑桥马歇尔学会经济论文赛……
任何一个竞赛,其实没有绝对的门槛高低。如果只是冲着奖项好拿不好拿,那参加比赛已经失去了切磋、挑战的意义。